

廣州作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前沿陣地,兩新組織基數大、發展快、從業隊伍龐大。長期以來,廣州始終將兩新組織黨建納入基層黨建總體布局,著力加強政治建設、織密組織體系、創新工作手段、促進作用發揮,引領兩新組織為構建新發展格局增添強勁動能。
回顧歷史,廣州兩新組織作為“改革開放第一代創業者”,聽黨指揮、跟黨創業,誕生第一個個私協會黨組織等眾多全國第一,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展望未來,兩新組織黨組織政治功能不斷增強,黨對職工群眾的號召力、凝聚力持續提升,促進業務健康發展及推動社會治理的作用有效發揮,將在新征程中展現出新作為。
強組織
織密織牢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網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廣州市制定實施兩新組織慶祝建黨100周年二十項羊城先鋒行動,引領全市7484個兩新組織黨組織、8.63萬名黨員自覺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
一方面筑牢思想根基,進企業、車間、商務樓宇“送教上門”,打造“研習講堂”,活用“紅色講堂”,創建“網絡學堂”,組建“流動學堂”,形成“處處有課堂、時時被熏陶”學習氛圍;另一方面踐行初心使命,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推動全市兩新黨組織承接“民生微項目”2009個、黨員認領“群眾微心愿”1.54萬個,切實解決群眾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
兩新黨組織是黨在非公有制企業和社會組織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必須集中力量和資源抓好抓實抓強。2021年,廣州市印發加強兩新黨建工作三年行動計劃,推動實施23項具體舉措、65項重點工作,聚焦“雙同步”擴覆蓋、聚焦重點行業提質量、聚焦紅聯共建創品牌、聚焦典型引領強示范,督促各區及市屬各行業黨委掛圖作戰推進落實,全面提升兩新黨組織組織力。
去年,廣州新增兩新黨組織842個,增幅12.3%,實現應建盡建、應聯盡聯、應納盡納,各項指標完成率均走在全省前列。
解難題
擴大黨在新就業群體中的影響力號召力
隨著新經濟新業態蓬勃發展,新就業群體隊伍成為吸納城鄉就業的“蓄水池”,呈現出用工模式靈活、流動變化快、分布范圍廣的特點,這種“滿天星斗”式的新情況給傳統的基層黨建工作帶來不少新問題。廣州突出精準理念,把新業態黨建納入城市基層黨建總體布局,及時有效把黨的工作做進新就業群體中去。
在對新業態黨建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廣州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業務主管部門和行業黨組織指導推動、屬地兜底管理的責任體制。建立互聯網、交通運輸及寄遞物流業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市級領導示范帶頭聯系新業態等重點企業71家。特別是在全國率先推出黨建引領快遞行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統籌28個職能部門及各區深化黨建與業務同步關聯。
同時,多措并舉加強關心關愛。推動適應新業態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幫助靈活就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18.34萬人、繳納公積金2535人。推動寫字樓等快遞外賣量大的場所設置3395個臨時存放點、2萬多組智能取件箱,快遞員日派件量翻了兩倍、月收入增加1200多元。建立全國首家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援助工作站,為陷入勞資糾紛的新就業群體提供免費咨詢累計1225人次。開設快遞員疫苗接種專場,組織快遞小哥、外賣騎手接種疫苗累計19.6萬人次。
廣州各級兩新黨組織不斷為新就業群體提供暖心定制服務,創新方式促進職業發展,進一步增強他們對廣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擴大黨的影響力號召力。
促融合
匯聚“兩新力量”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廣州堅持把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引導全市兩新組織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促進自身業務發展、融入和服務新發展格局。
爭當攻堅克難的紅色先鋒。兩新組織和廣大黨員落實省委、市委工作部署舉措,服務疫情防控、鄉村振興等重大任務。2021年廣州“5·21”疫情期間,組建60多支民營醫療黨員服務隊,動員2萬多人次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服務群眾344萬人次。實施鄉村振興“千企幫千村”工程,組織870多家企業與680多個行政村開展結對共建,推動64家網絡直播企業為貴州黔南州等地農產品進行公益直播帶貨。
激活經濟發展的紅色引擎。兩新組織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主動融入“一區三城”科技創新軸、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企業黨員圍繞技術革新、產業升級等比技術比實效,廣州市95%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為非公企業。指導舉辦10場中小企業科技成果對接會,推動科技成果轉化達36億元。指導成立“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廣州中心,為企業境外合作、海外投資提供法律服務,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
筑牢基層社會治理的紅色堡壘。兩新組織黨員下沉居住地開展服務,選派463名兩新組織黨員代表擔任街道“大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兼職委員。推動2.3萬個社區社會組織開展“情暖社區”公益活動,為空巢老人等提供服務超200萬人次。開展“紅色物業”創建活動,推動物業服務企業1350多支黨群服務隊賦能社區建設,把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發揮在市民群眾家門口。
在共建中凝聚力量,在融合中迸發活力,廣州推動兩新組織黨建工作滲透、傳遞、融合到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各方面,把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